合資品牌吹響“反攻”衝鋒號 | 評論

上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產銷快報,2024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速由2022年、2023年的54.4%和57.8%陡然降至19.3%;2024年與2023年相差38.5個百分點。2024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幅隻有6.7%,遠低於2023年的77.6%;在2024年的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量中,新能源乘用車占比隻有28%。顯然,去年中國汽車出口遇到了強大的“寒流”,原因主要是歐美作祟、有針對性的打壓。出口增幅回落過快,勢必會加大國內競爭的激烈程度。

今年,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個值得高度關注的競爭動向,那就是合資乘用車企業將展開真正有力量的“反攻”。前年,外國品牌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份額為7.4%,到去年萎縮至4.8%。去年,中汽車的增速依然高達35.5%,帶動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提高到65.2%。而德係車、日係車和美係車則持續下降,分別降至14.6%、11.2%和6.4%。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的占比升至40.9%,較前年提高9.3個百分點。可以肯定的是,在車價持續下探、電費低廉和充電便利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國家擴圍加力實施“兩新”政策的背景下,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新車市場上的份額超過50%”當無懸念。去年,“內卷”白熱化,中外合資乘用車企業所承受的壓力空前巨大。經過數年臥薪嚐膽、秣兵厲馬,今年,他們要開始正式“反攻”了。

標誌有二。一是一汽-大眾在上周釋放了很清晰的年度“反攻”計劃。今年,一汽-大眾在新能源汽車方麵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產品大年,硬件平台是全新的,電子電氣架構是跟大眾總部合作研發的,L2++級智駕和3.0AI智能座艙是跟大疆、高通、、華為等聯合研發的;1.5L混動車專用發動機的熱效率高達47%,混動車專用變速器也有了,Nie60電池的核心技術也獲得突破性進展。二是廣汽豐田在今年會推出由中方主導、深度全麵自研的鉑智係列車型,這些車都有出色的動力電池耐用性和安全性、一流節能性能以及率先在業內裝備Momenta 5.0一段式端到端全域智駕係統。

筆者相信,明年及之後,大眾和豐田每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車新車型將會更多,推出速度將會更快,智能化水平將會與中國品牌保持在同一水平,超越的地方會逐步增多,因為它們都已經建立起完善的供應鏈和研發體係,在全麵深度掌握新技術新知識的基礎上,研發流程逐漸縮短,技術迭代的速度逐漸追上“中國速度”。

最為關鍵的是,大眾和豐田都非常明確和有針對性地表示,要堅守自己的質量標準。例如,一汽-大眾高管公開表示,“德國身,中國魂”,是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未來產品定義的關鍵詞;在傳承純正德係血統、原汁原味的駕控基因和生產工藝的基礎上,積極攜手本土科技巨頭,打造滿足中國用戶需求的智慧空間。廣汽豐田秉持的也是類似的觀念。

在研究、確定和實現超越中國品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節能性的同時,降低成本,也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例如,一汽-大眾和大眾聯合研發的CEA電子電氣架構,控製單元數量減少30%以上,成本優化40%,研發速度提升30%;廣汽豐田和豐田自研的動力電池係統可以做到8年或30萬公裏還能蓄電80%,冒煙24小時也不會起火爆炸。

今年,合資品牌這些先進成果將裝車上市,有望引起購車者的強烈關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前不久發布的統計信息顯示,在二手車市場上,4年以內的新能源汽車占比高達72.4%;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車齡3年內最保值的15款主流純電動乘用車,有10款平均售價不到新車價格的一半。為什麽新能源汽車的擁車年數和二手車價值與傳統燃油車相比差距這麽大呢?根源就在於動力電池係統能夠正常服役的年份不夠長。

前不久,社交媒體上一個視頻被廣泛傳播,展示的是某個銷量較大的A0級新能源轎車的高壓電線竟然裸露在底盤下,線卡子又細又脆,很容易導致線被刮斷,並存在漏電危險。但可悲的是,廠家沒有發表致歉和改進的聲明,反而給談論這件事的新聞記者發去了律師函,指責媒體誹謗。這幾天,另一條視頻顯示,某著名新能源汽車被追尾後保險杠左後角破了個大洞,露出兩三條橙色的高壓電線。去年,某新勢力車企老板發布了一條視頻,說他們剛上市網紅轎車正在跑路試做驗證,成為傳統車企的笑柄。過往數年來,社交媒體上時不時地冒出著名新勢力品牌“崴腳”(前輪或後輪斷軸)的視頻。個別企業潦草、浮躁、膚淺的造車素質,真是讓人唏噓不已,但也給這幾年發展相對較慢的成熟品牌留下了“反攻”超越的口子。

“快魚吃慢魚”在新業態和新市場上堪稱成功定律,一旦生態成熟健全、消費升級時,往往會變成“慢魚吃快魚”,“魚”適應環境的能力出現了顯著差異。經過三年的體係革命、流程再造,國內市場上的主流合資品牌大多已基本完成“易筋換骨”任務,今年是“新樹結新果”的頭一年,具有裏程碑意義,值得業界審視和思考。

文:秦淑文 編輯:黃蓓版式:王琨

德國聯邦國防軍破敗不堪?
外媒透露土或推遲購俄S-400 美土關係出現緩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