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台灣是屬於哪國的,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台灣是屬於哪國的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台灣是屬於哪國的(台灣在哪個國家)

本文目錄一覽:

  • 1、台灣是哪裏的啊?
  • 2、台灣人的國籍是哪國?
  • 3、台灣在哪個國家
  • 4、台灣是什麽國家的殖民地呢?

台灣是哪裏的啊?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是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麵積3.6萬平方公裏。

台灣被北回歸線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擴展資料:

“台灣”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現今的台灣地區範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台灣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中國的行政區劃——台灣省

台灣是屬於哪國的(台灣在哪個國家)

台灣人的國籍是哪國?

台灣在國際上是中國國籍。台灣省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

台灣人是指生長居住在台灣島及附屬島嶼包括台灣、澎湖、蘭嶼、綠島、小琉球的人民或出身台灣而旅居島外者及其後裔,狹義上並不包括金門以及馬祖。

台灣人思想風俗

台灣人的思想觀念很傳統和古版,媳婦多半得遵照公公、婆婆的意思。

過年過節、祭祀神明祖先也都有一定規矩。除非信奉天主、基督教的家庭,否則就我所知道的少數嫁到台灣的陸籍配偶,盡管過了十年還是不習慣,更別說一開始的那種文化衝擊。

在道德觀念方麵,他們最厭惡虛偽和狡詐的作風,辦起事來持別喜歡一言為定。台灣人目前仍保持著閩、粵一帶的生活習慣和風俗。

台灣在哪個國家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曆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

地理與曆史

一、地理

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ⰱ8'03"至124ⰳ4'30"、北緯20ⰴ5'25"至25ⰵ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裏;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裏;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裏。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係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裏,寬約70至221海裏,平均寬度約108海裏,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裏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裏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般也經過這裏。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麵積為35873平方公裏。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還包括台灣當局控製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麵積為36188平方公裏。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麵積占全部麵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係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穀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裏盆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Ⰳ,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裏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裏)、高屏溪(170.9公裏)、淡水河(158.7公裏)、大甲溪(140.3公裏)、曾文溪(138.5公裏)、馬溪(116.8公裏)。

台灣農耕麵積約占土地麵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麵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麵積約占全境麵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裏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占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麵環海,海岸線總長達l600公裏。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隻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山脈。

據台灣有關方麵統汁,截止2002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240萬多人,加上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約為2248萬多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約為620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裏l萬多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約2%,約43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雅美、邵族、葛瑪蘭和賽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二、曆史概況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誌》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製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複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把大陸的政治、文教製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謀劃進攻台灣,曾經采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占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麵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台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台郡之生番,無一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鬥,曆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製的統治體製,建立嚴密的警察製度,控製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製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鬥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複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複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台灣是什麽國家的殖民地呢?

1624年-1661年是荷蘭的殖民地,1894到1945是日本的。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製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 掠奪台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後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複了台灣。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 ,付出巨大的犧牲,終於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曆史。台灣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

擴展資料:

日本占領台灣50年,派出19任總督,作為統治中國台灣地區、實施殖民統治的最高指揮。在1895年6月至1919年10月間,日寇為建立“殖民地體製”,用武力鎮壓和控製台灣人民的反抗,實行軍人專政。

日本在台灣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總督府於1896年發布了“關於施行台灣之法律”。這一文件編號為第63號法律,所以稱為“六三法”。“六三法”總共6條,它成為日本統治台灣的基本法。

此法確定台灣特殊化,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總督的獨裁權力;主要內容是鎮壓抗日義軍和剝奪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

1906年,頒布實質相同的“三一法”取而代之,兩法沒有根本區別,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沉重。

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主要靠軍隊、憲兵、警察維持,更多的是靠權大無邊的警察管製社會和民眾。1897年,日本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製訂了“三段警備法”。

為維持殖民統治,對中國人的任何反抗和不滿行為,日本殖民者一律予以殘酷鎮壓。1898年,日本殖民當局頒發“匪徒刑罰令”,全文8條,該“令”專門鎮壓台灣同胞的反抗,日寇殖民者根據此令殘了無數台灣同胞。

在頒發“匪徒刑罰令”的同時,又實施“保甲條例”,規定保甲作為警察軍事統治的輔助組織。條例全文7條,規定10戶一甲,10甲一保,全保全甲內部連坐,保甲另外組織壯丁團,接受警察當局指揮、監督。

到1943年,全台共設保6074個,設甲58378個,控製戶數達50餘萬戶;壯丁團團丁最高時達到134613人。

保甲製度作為日本殖民者對台灣民眾實行殖民統治的重要手段,其實質是用“以台製台”的方式控製和奴役當地中國人,保甲製度成為法西斯統治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台灣

以上就是台灣是屬於哪國的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