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日期1956-03-14
專業:無機化學
研究方向:無機水熱合成化學
職稱:教授;任職時間:1992-10-1
博導聘任時間:1993-10-1
行政職務化學學院院長擔任時間:2001-05
1975.08--1978.08吉林大學化學係無機化學專業本科
1980.08--1983.08吉林大學化學係無機化學專業碩士
1984.08--1986.12吉林大學化學係無機化學專業博士
1978.09-1983.08吉林大學化學係助教
1983.09-1987.09吉林大學化學係講師
1987.10-1989.07吉林大學化學係副教授
1989.08-1992.05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Rutgers)化學係博士後
1992.10-現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1993.10-1996.09無機水熱合成教育部開放研究實驗室副主任
1993.10-現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1994.01-1994.05英國阿伯丁(Aberdeen)大學化學係高訪
1996.10-現在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1.05-現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院長
代表性著作⠯ 《中國科學》
代表性論文⠯ “鈷、鎳-氨基三乙酸配位聚合物Na[M(nta)]・H2O(M=Co,Ni)的水熱合成、結構與磁性”
⠂
所教課程⠯ 材料化學導論
研究方向⠯ 無機水熱合成化學
馮守華,男,1956年3月14日生。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院長,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開展水熱合成化學研究,取得開創性成果。水熱合成化學是在濕法冶金和地球模擬化學基礎上,針對工業上沸石分子篩催化劑、石英及新材料的需求,逐步發展起來的。在2006年8月的第八屆國際水熱反應研討會上,成立了首屆國際溶劑熱與水熱協會(ISHA,馮守華院士是該國際協會11位創建人之一),標誌著水熱化學學科在材料、能源、環境、生命和地球領域的重要地位並趨於成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開發出係列全新微孔晶體,並於1987年第一次在國外期刊 ChemCommun上報道其成果。90年代初,他開發了固體電解質與高溫濕敏傳感材料的水熱合成路線,在Chem. Mater.上發表係列成果。之後,他將水熱化學應用於無機固體功能材料的合成,並在具有代表性的功能複合氧化物與複合氟化物體係獲得突破。特別是應邀於2001年在美國化學會Acc. Chem. Res.上發表“水熱合成新材料”的綜述。他在水熱控製缺陷、混合價態、納米粒子、無機螺旋鏈的生成及發展生物水熱化學方麵處於國際該領域發展的前沿。⠂
他領導的課題組在長期的水熱化學研究中,發現單一元素在穩定晶體氧化物中存在三種不同氧化態的現象,即三重價態。基於三重價態錳鈣鈦礦單晶和單晶膜呈現接近理想的開關整流特性,構成了陣列式原子尺度p-n結(此前,在該結構體係曾發現高溫超導和巨磁阻現象)。該單晶及其薄膜可以作為全新的集成微電子器件,在能源和信息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其研究成果為自主知識產權。另外,他們於2001年啟動了水熱生物化學研究,在從二氧化碳到多肽的水熱轉化方麵,取得對生命及手性起源具有啟示性的研究成果。⠂
馮守華於199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6年獲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1997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被評為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被評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員,中國化學會副秘書長,J. Nanosci. & Nanotech.、J. Solid State Chem.、《中國科學》等編委,Mater. Res. Bull.、《中國化學》與《無機化學學報》副主編。2002年中國國際固體化學研討會和2003年第七屆國際水熱反應研討會會議主席。他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研究項目,發表論文200餘篇。研究成果曾獲1992和1994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02年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教學成果獲2000年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特等獎,2001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他肯花氣力建設實驗室,認為實驗室是化學學科建設的三個主要支撐點之一(實驗室,人和傳承)。自1993年開始建設無機水熱合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來,他以身作則,團結同事,提倡“埋頭苦幹,不圖虛名;奉獻科學,端正學風。相互配合,形成團隊;不斷積累,銳意創新”32字方針,白手起家,艱苦創業。2001年5月31日國家批準建立了無機合成與製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實驗室已具備了國家要求的科技創新平台條件,實驗室和他也雙雙獲得國家實驗室建設“金牛獎”。⠂
學院建設,千頭萬緒,他團結一班人,首先製定“化學學院發展規劃26條”,從教學、科研、學生和行政管理4個方麵精心規劃,頂層設計。他從實際出發,以穩定為大局,以基礎和人文環境建設為中心,以管理為紐帶,充分發揮導向和協調的領導功能,使得學院各學科協調發展,穩中有升。他從學科建設就是知識體係建設的基本概念出發,提出學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學科建設的作用和意義是貢獻社會,包括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為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而學科建設的三個支撐點中的“傳承”是由知識體係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包括教學和學術積累,是由講授、論著與學術評價組成的。他認同“學科就是人”的觀點,從教學的角度看每個學科都要有人,而現代學院要求教師除了教學必須從事科學研究。為了建設好學院,他付出很多,但他認為這正是這一代人必須完成的事業,與學術研究一樣,不斷耕耘,惠及豐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