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什麽-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是什麽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是什麽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麽意思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底是什麽意思?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麽意思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是什麽意思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麽意思?
Q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麽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為(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本文中,我為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
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後,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並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誌,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
《嶽陽樓記》簡介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至交好友嶽州知州滕宗諒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嶽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麵,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簡介
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曆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评论列表